吝嗇的老年人可能患有“收斂癥” |
【 整理發(fā)布:王力野生靈芝網(wǎng) 】 【 發(fā)布日期:7/6/2011 】 瀏覽次數(shù):1390 |
 |
老人們都節(jié)儉,似乎是一條公認的道理。可是節(jié)儉過度到了吝嗇,什么東西都舍不得扔掉,就可能是一種病了。
當我們走進老張的家的時候,映入我們眼簾的不是干凈、整齊的房間,而是東一堆、西一堆的垃圾,破舊的書刊、發(fā)黃的報紙、各種飲料瓶、罐頭瓶,費輪胎、棉花都露在外面的軍大衣……諸位一定會想:這位老張是收廢品的吧!不!他的所有的廢品在他的眼中都不是“廢品”,而是他的“寶貝”,別說賣給廢品站了,你動他的東西試一試?絕不會有你的“好果子吃”!
這種表現(xiàn)我們稱為“收斂癥”,是一種精神、心理學臨床常見的一種癥狀,它多發(fā)生在老年人身上。具體表現(xiàn)就是老年人反復(fù)地漫無目的地收斂如何需要和不需要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是錢、衣服、鞋子、飲料瓶等等一些值錢或者不值錢的物件,很多時候甚至是普通人認為的“廢品”。
為什么老年人容易產(chǎn)生“收斂癥”呢?
“收斂癥”的形成跟“喪失感”有很大的關(guān)系。隨著年齡的增大,精力、體力和生命的逐漸喪失的危機感越來越迫近老年人的心靈,老年人開始越來越多地感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對于生命的喪失感;子女離家工作后,家庭的喪失感;自己退休在家,工作上的喪失感;老伴親人去世,親人的喪失感;無法和人交流或者交流的人很少,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的喪失感;子女不愛聽自己嘮叨,自己感到失落等等很多方面都容易產(chǎn)生這種喪失感。這種什么東西都容易喪失,都會離自己遠去的感覺,讓他們愈發(fā)感到任何事物都是彌足珍貴的,都要緊緊把握在手中。于是產(chǎn)生了“收斂”這樣的癥狀。
平常的生活中類似于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例如;有的老人退休金幾千元,生活本身又很節(jié)儉,但是卻總是抱怨自己的錢不夠用,要求子女多多孝順,其實卻把錢都藏在了家里,有的老人甚至把錢藏在墻縫里,因病突然去世前甚至來不及告知家人,直到拆房時才發(fā)現(xiàn)!這也是收斂癥早期的一種表現(xiàn)。
而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會有收斂癥狀,這與老年人自身的性格特質(zhì)是緊密相關(guān)的。年輕時對事非常認真,甚至是較真,工作細致、生活節(jié)儉、吝嗇的人,到了年老后比較容易出現(xiàn)“收斂癥”。
這種喜歡留著雜物的人其實是有強烈的不安全感的人。他們可能是因為幼年重要的客體喪失或者暫時離開所導(dǎo)致。這個重要的客體就是指他們兒時主要的照顧人,比如父母。而具體的情況可能是父母有一方死亡,或者父母因為一些原因離開,而將他們交由其他人撫養(yǎng)等原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