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中之珍 猴頭菇 |
【 整理發(fā)布:王力野生靈芝網(wǎng) 】 【 發(fā)布日期:7/6/2011 】 瀏覽次數(shù):1810 |
 |
v猴頭菇又叫“猴頭菌”、“猴菌”,土名叫“猴頭”,屬擔子菌綱,為一種極其珍貴的菌類食品,它與飛龍、犴鼻、熊掌并稱為我國“四大山珍”。
傳說,遠古時,有一對古猿相依為命,一日公猿突然病死在樹下,母猿悲痛欲絕,蹲在另一樹下望而不食,不久也死去。后來,在這兩棵樹相對長出兩個猴頭來。所以,采菇人如在樹上發(fā)現(xiàn)一個猴頭,必然會在不遠地方的樹干上找到另一個猴頭來。
猴頭菇生長于18~20℃的密林深處,多生在櫟、胡桃、山毛櫸、柞樹等闊葉樹的樹干枯死部位或朽木上,相對而生。猴頭菇有兩種,一種是生長在柞樹枯死腐朽木或活立木死枝丫及樹干裂疤處,因其形狀如猿猴頭,故稱“猴頭”;另一種是生長在柞樹、黑樺、白樺等枯死腐朽木的珊瑚狀猴頭,其形酷似珊瑚。野生猴頭菇數(shù)量極少,在茫茫的林海中,平均每公頃只能采到1、2個。個體大小不等,少則幾百g,多則數(shù)kg。1990年,湖北省?悼h曾采到一個50000g多的特大猴頭。
猴頭菇肉質肥厚,皮外生有棕黃色細茸,形狀極似猴頭毛發(fā)。莖部狹窄,子實體膨大,鮮嫩時白色,成熟后為淡褐色,滿身長滿長長的針狀肉刺。由于猴頭相對而生,故又叫“對臉菇”、“陰陽菇”。珊瑚狀猴頭菇由基部生出若干主枝,主枝上又生出許多小枝,小枝上長滿肉質長刺下垂。目前,我國有不少地方已有人工栽培。
我國醫(yī)書記載,猴頭菇性平味甘,有扶正固本作用,具有助消化、利五臟、益氣補心、化瘀養(yǎng)肝、補血益神及降血脂、降血糖等功能,可治療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神經(jīng)衰弱等疾病。
經(jīng)科學分析,猴頭菇含有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碳水化合物、酶、胡蘿卜素、維生素PP、維生素B及礦物質等營養(yǎng)成分。猴頭菇含有17種氨基酸。由于它的蛋白質含量高(126.3%),脂肪含量低(4.2%),故營養(yǎng)學家稱它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難怪古人曰:“山中猴頭,海味燕窩!
近年來,醫(yī)學界把猴頭菇列為抗癌食物和藥物,發(fā)現(xiàn)猴頭菇中含有多肽、多糖和脂肪族的酰胺類物質,能使人體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專家發(fā)現(xiàn),猴頭菇不同于一般的抗癌藥物,不是直接抑制或殺傷癌細胞,而是通過提高機體抑制癌癥的能力,加強抗癌作用。
猴頭菇肉嫩尤渣,色、香、味俱佳,適合多種烹調方法,可葷可素,能咸能甜。猴頭菇的蒂部略帶苦味,加工時要把它去除掉。干制的猴頭菇須經(jīng)過脹發(fā)方可食用。脹發(fā)的方法是:首先用水浸泡(春、夏、秋3季用溫水泡,冬季用開水泡),泡軟浸透后,用清水洗凈,瀝去水分,放入燒開水的砂鍋內燒煮。待煮成泡沫狀時取出,另換水燒開,加入少量石灰塊和食堿,用棒攪勻,再將猴頭放入,煮至體質軟嫩、掐如涼粉時,用清水洗凈,除去灰質和堿分,再用開水稍煮一下,用清水細心地洗好,保持猴頭菇的原型即成。
猴頭菇的食用方法很多,冬天時,與雞湯、豬肉、蔥姜加少許豬油,上籠蒸約1小時即可食用,滋補養(yǎng)心;與銀耳加冰糖用文火燉半個小時,臨睡前食用,對氣管、食道及平滑肌組織疾病患者有保健作用,并能起到安眠、平喘、增加細胞活力和抵抗力的作用;猴頭150g與當年雞(500g左右)煮湯吃,可以治療神經(jīng)衰弱;猴頭60g切薄片,加水煮湯,稍加黃酒服,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病癥。猴頭菇還可烹調名肴佳饌,如“扒蹄膀猴頭”、“白扒猴頭”、“三鮮猴頭”、“麻辣猴頭”、“猴頭焐蹄筋”、“扒金錢猴頭”等,脆嫩清香,鮮美無比。
烹調猴頭菇不要放花椒、茴香、桂皮等調料,以免變色、串味。
貯存猴頭菇可以采用干貯法和鹽漬保鮮法。干貯法是在天寒的情況下,將鮮菇放置在陽光下,直接曬干;陰雨天,可用棚架晾干或用文火烘干。干后密封在食品袋內,以防受潮霉變蟲蛀,降低食用價值;鹽漬保鮮法是:收猴頭菇放入鹽開水中煮沸5分鐘(忌用鐵鍋煮),撈出后,瀝去水分,放到陶瓷罐中,1層猴頭菇1層鹽地碼放,鹽的重量為猴頭菇的25%-30%,再加飽和食鹽水浸泡,上面加蓋、加壓,使菇完全浸泡在鹽水中,每隔10天倒翻1次。食用時,用清水脫鹽后再烹飪。采用干貯和鹽漬保鮮的猴頭菇,品質降低,口味較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