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最講“個性” 進補因人而異 |
【 整理發(fā)布:王力野生靈芝網 】 【 發(fā)布日期:7/6/2011 】 瀏覽次數(shù):1568 |
 |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jié),應講究“養(yǎng)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yǎng)、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欲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fā)揮補藥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因此民間流傳有“今年進補,明年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俗語。
但冬令進補不可盲目,應該遵循“虛啥補啥,對癥用藥”的原則,科學進補。
在冬季進補領域,中醫(yī)講究“個性”,批量生產、批量使用的道路在此完全走不通。
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徐斌告訴記者,冬季進補可以分為藥補和食補。大家都知道,不同的藥物和食物對人體產生的作用不盡相同。比如石斛能夠補氣養(yǎng)陰;脾胃不好、中氣不足可以試著多吃些栗子;桃子有活血的功效;蘋果皮燉湯,再調以蜂蜜,有養(yǎng)心安神的效果,對睡眠不好、高血壓等有一定的作用。有些常用的方劑,如六味地黃丸、人參養(yǎng)榮丸、百花膏、地黃膏,大家可能也略知一二。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號入座,因為即使像人參這樣的大補藥也不是人人皆宜的。
事實上,無論是藥補還是食補,都不是“千人一方”,而是因人而異。
根據(jù)上海中醫(yī)學院匡調元教授的研究,人的體質可以分為六大類型:正常質、晦澀質、膩滯質、燥紅質、遲冷質、倦 質。徐斌說,我市地處東南沿海,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老百姓的體質類型以燥紅質較為常見。其臨床特征有形弱消瘦、口燥咽干、內熱便秘、尿黃短少、飲不解渴、少眠心煩、五心煩熱、喜涼飲、耳鳴聾、脈細弦數(shù)、舌紅少苔或無苔。這種體質可采用滋陰清熱潤質法,在常用中藥里,宜用沙香、麥冬、天冬、熟地、生地、石斛、玉竹、龜板、百合等,忌用桂枝、蒼術、羌活、獨活、肉桂、鹿茸、巴戟天、白芥子等。同時,還應區(qū)別五臟來進行調補。
中醫(yī)調補的個中奧妙,非外行人士所能參透。專家提醒,市民朋友在冬季進補之前,最好先到醫(yī)院找資深專家門診、咨詢,了解自己屬于哪種癥候,才能科學進補,補而有效。
進補莫濫補
金東區(qū)多湖鎮(zhèn)28歲的倪某,因平時老感到體虛乏力,母親心疼兒子,給他買了一支別直參,一次全部煎好服用,結果,倪某服后,又是發(fā)燒,又是拉肚子,大病了一場。
市中醫(yī)院國家級名老中醫(yī)胡斌說,并非所有進補都是有益的。古人云“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如果沒必要,大可不必趕時髦,需要進補的人也要適可而止。比如有些虛弱的病人在服了補藥后,病痛不減,反而加重或出現(xiàn)了口干煩躁、消化不良等一系列不良反應,這是因為一來脾胃虛弱的病人消化、吸收功能已不健全,許多補藥特別是補血和補陰藥質地滋膩,不易被吸收,容易阻滯胃腸功能而出現(xiàn)腹脹、便溏等現(xiàn)象,二來許多補氣和補陽的藥物如人參、鹿茸等多能使人功能亢盛,益氣溫陽過分會加重原有的陰虛癥狀。
進補須忌口
1.某些特殊時期,如感冒發(fā)熱、女性月經期、胃腸功能不適時,補藥需停服,以防止外邪停滯或影響脾胃運化,攪亂人體正常生理周期。
2.某些特殊食品,如蔥、姜、大蒜、辣椒、綠豆、豆制品等,這些食品或有瀉氣作用,或偏于辛香溫熱,可能影響補劑效用發(fā)揮,像服用西洋參后兩天內不能過飲濃茶和吃蘿卜,否則會影響其效果。
服用補劑時最好配以適當?shù)捏w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改善腸胃功能,有利于成分的吸收。
進補前先引補
所謂引補,胡斌說,就是在冬令進補前為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先打基礎。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棗牛肉湯來吃,用以調整脾胃功能。
補身三寶,人參、鹿茸和阿膠
中醫(yī)里面有這樣的說法:“中藥大寒大熱,大補大攻,誤用即能殺人。”所以冬季進補大軍千萬不要盲目亂補一氣。九德堂藥店做了40年的老藥師吳雁生認為,名貴藥材適合上了年紀的人,30歲以下的人群并不太需要,小孩子尤其不適合進補人參、鹿茸、蟲草等成人補品。
此外,由于其身價高,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無法承受的。某藥店的一位營業(yè)員告訴記者,冬蟲夏草的價格將近40元/克,一天賣出10來克就算是好業(yè)績了。如果消費者囊中羞澀,大可以選擇其他替代品。
在這些藥材中,阿膠的銷路一直很好。熬阿膠要加入核桃肉、冰糖、料酒、黑芝麻等材料,是一項比較麻煩的工作,所以各大藥店一般都有代客加工業(yè)務,收取適當費用。尖峰大藥房有關負責人介紹,自從11月20日推出該項業(yè)務以來,日銷量可以達到100多公斤。
藥膳美味也進補
吳小姐的媽媽從藥店買回了人參、黃芪、紅棗等煲了一罐雞湯。晚餐時,一家人都享受了這罐湯,可吳小姐也因此一晚上都沒有睡意,口干舌燥,不停地喝水后又不停地上廁所。后來聽醫(yī)生說,人參、黃芪、紅棗燉的雞湯雖說能大補元氣,但對于身體健康的吳小姐來講就是畫蛇添足了,這樣很容易上火。
記者手記:
藥膳在一些飯店也作為特色推出,藥膳的烹調,主要以“燉、煮、煨、蒸”為主,最后都可成為“湯”。但從市區(qū)幾家藥店了解到,自己家庭購買藥材制作藥膳的并不是太多。
藥膳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中藥。在4000余種常用的中藥中,有500種可作藥膳原料,其中使用較安全且味道可口香鮮的大約有60味,有天麻、人參、杜仲、茯苓、當歸、沙參、陳皮、珍珠粉、冬蟲夏草、決明子、天冬、丁香、黃芪、白勺、黨參、枸杞子、甘草、麥冬、鹿茸、山藥、熟地、靈芝、首烏等,這些藥材以植物藥為主。
專家觀點:
藥膳絕不是食物與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yī)辨證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種既有藥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特殊食品。如不具備醫(yī)藥常識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藥膳進補,難免會誤入歧途。
制作和食用“藥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辨體施食”,根據(jù)各人體質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食物。
藥膳食療應適量而有節(jié)制。短期內不宜進食過多,不可急于求成。應根據(jù)自身狀況,經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恒,久之才能收效。
膏方進補要堅持
葉子:32歲 市區(qū)某事業(yè)單位工作作員
葉子今年是第三次吃膏方了。第一次吃是在5年前,當時想要生孩子,體質卻不太好,經常覺得頭昏、乏力,加上是做文字工作的,眼睛也覺不適。臉色也少有年輕人應有的紅潤與光澤。那時市區(qū)幾家醫(yī)院尚沒有專門的膏方門診,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徐斌說,可以試試膏方。于是徐醫(yī)師給開了一張方子,有數(shù)十種藥材,因體內偏熱,用了少量阿膠,主要用龜板膠。拿回去按徐醫(yī)師的指導進行了浸泡、提取、熬膏等多道工序,還放進了磨細炒熟的芝麻末、核桃末,耗時數(shù)小時才制成。吃了一個冬天,第二年果覺癥狀改善了不少。第二次是去年,帶孩子的辛苦又讓她想起了吃膏方。市中醫(yī)院已經有專門的膏方門診了,而且代為熬膏,就在名老中醫(yī)胡斌那兒開了膏方。今年一年都沒怎么感冒,頭痛也很少,別人說氣色也好多了。醫(yī)生說30歲以上的人了,要注意進補了,吃膏方貴在堅持,所以今年又開了膏方吃了。
記者手記:
市中醫(yī)院開設膏方門診已3年了,據(jù)該院膏滋門診負責人王國軍統(tǒng)計,剛開那年冬天門診只有100多人次,去年增至1300余人次,今年自10月下旬開診以來,已制作膏滋方約1500個。市中心醫(yī)院今年剛剛推出,也相當火爆,制作都來不及。
膏方服用的最好時間段是每年的立冬至來年的立春,歷時3月左右。今年服用膏滋時間還有一個半月。所以醫(yī)生說,想要膏方進補的人,來年要早作準備哦。
專家觀點:
市中醫(yī)院國家級名老中醫(yī)胡斌:每料膏滋方都是中醫(yī)專家針對每個人的癥狀和自身特點而專門擬定的,“一人一方”。膏滋方既能療疾,又能補虛。
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徐斌:開膏方講究“天人合一”,在配制時不僅得看準了個人的體質類型,結合當時的身體狀況,還要考慮氣候、地理、生活習慣等因素。一張膏方所體現(xiàn)的內涵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
服用膏方不單單是老年人的事,對于一些平時身體素質較差,長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或工作壓力大易疲勞者,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者,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服用。
膏滋最大的作用:
可以解決四個基本問題,一是疲勞,二是經常感冒,三是睡眠不佳,四是提高免疫力。還可以改善亞健康和功能性的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