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一低”讓大腸癌年輕化 |
【 整理發(fā)布:王力野生靈芝網 】 【 發(fā)布日期:7/6/2011 】 瀏覽次數:990 |
 |
近年來,隨著發(fā)病率的快速上升,大腸癌已成為消化道腫瘤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更引人關注的是,這一過去專屬于中老年人的癌癥,已悄悄“盯”上了30多歲的年輕人! ∵^去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大腸癌病人中最為常見的,但現在30多歲就得大腸癌的年輕人正越來越多見,甚至有才20出頭就患了結腸癌的年輕人。
大腸癌主要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作為一種消化系統腫瘤,大腸的病變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而大腸癌發(fā)病的年輕化趨勢與當下人們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系。
有研究發(fā)現,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結腸癌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小城鎮(zhèn)和農村。在城市中,體力活動少的人發(fā)病率又高于體力活動多的人。這主要是由于城市人群習慣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加上運動量太少,導致腸胃蠕動速度減緩,很容易引發(fā)便秘。長期便秘會使毒素在體內長時間停留,從而被人體再度吸收,而這其中就含有許多致癌物質。
長期過多吃高脂肪食物的飲食習慣,還會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對腸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損害。身體長期處在這種刺激和損害之中,就容易誘發(fā)大腸癌。
經過腌熏等加工的食品也是當今人們餐桌上的“?汀,這類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而諸多致癌物質又是脂溶性的,會很快溶解于脂肪中。從飲食中攝入的動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也就越大。
有一種大腸癌很容易遺傳
大腸癌是一種具有家族易感性的疾病,特別是其中有一種家族性息肉病最容易遺傳。這種疾病的發(fā)病率雖然不高,但遺傳傾向明顯,所以尤需引起警惕。
家族性息肉病的平均發(fā)病年齡只有20歲,有的患者甚至在十幾歲時,結腸中就會長出成百上千個息肉,并出現便鮮血等癥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息肉很容易癌變,且患者的家族成員都很容易得相同的疾病。
因此,一旦確診為這種病,病人的直系親屬都需要長期隨訪,及時進行必要的檢查,以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便血當痔瘡,錯過早期信號。
早期大腸癌患者手術后的生存率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如果能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大腸癌并不可怕。但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病人就診時發(fā)現已是中晚期。
一般來說,大腸癌在早期主要會有以下三種癥狀:
一是便血。早期直腸癌患者最容易出現便血,但不少人會把大便出血誤以為是痔瘡的癥狀,結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痔瘡引發(fā)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鮮紅色,而且在平時并不會出血。但腸癌引起的出血常常呈暗紅色果醬狀,甚至帶有腥臭味,且患者在平時也會出血。
二是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可出現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特別是便秘與腹瀉反復交替出現時,更要引起警惕。一旦病情進一步發(fā)展,腸腔內的腫瘤阻塞管腔時,還會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腸梗阻的表現。
三是大便形狀異常。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腫瘤突出在直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著有血痕,出現凹槽。
大腸癌的早期發(fā)現并不困難,除了定期接受體檢外,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發(fā)現上述癥狀,就應當及時去醫(yī)院進行肛門鏡等檢查。
遠離大腸癌從飲食開始
消化道腫瘤和日常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因此,預防大腸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吃”開始。
少吃這些:
1.高動物脂肪的飲食,是導致大腸癌的高度危險因素。因此,要避免攝入過多的高糖和高脂肪食物,這包括奶油蛋糕、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點、甜飲料等。
2.少吃或不吃富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比如肥肉、動物內臟、魚子、魷魚、墨魚、雞蛋黃,以及棕櫚油和椰子油等。
3.避免過量飲酒,特別是避免飲用烈性酒。
4.不吃或少吃油炸、油煎、煙熏等加工食品。
多吃這些:
新鮮蔬菜、水果、藻類、魔芋、大豆及其制品等。這些食物都富含預防大腸癌的“生力軍”——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指植物中那些不能被人體小腸中消化酶水解而直接進入大腸的成分。膳食纖維有較強的吸水性,能增加糞便的體積,使糞便成形,利于排便,從而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減少致癌物質與腸壁的接觸,降低腸道中致癌物質的濃度,減少發(fā)生大腸癌的危險。
此外,在保持主食量不變的前提下,還應該適當攝入粗糧,用一部分粗糧替代細糧。專家推薦,健康的飲食結構為:每人每天應該保證攝入蔬菜300到500克,水果200到400克,谷類薯類及雜豆250到400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