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 早期診斷黃金標準 |
【 整理發(fā)布:王力野生靈芝網 】 【 發(fā)布日期:7/6/2011 】 瀏覽次數(shù):1836 |
 |
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表現(xiàn)
張大爺是一位老糖尿病人,這天正好是我的專家門診,他如約來復查,這次陪他來的是他兒子一張經理。給張大爺查完之后,我注意到張經理已中年發(fā)福,遂建議他也查查血糖,排除糖尿病。張經理連說不必,他的單位前不久剛剛組織過體檢,空腹抽血檢查除血脂高些外,血糖等都正常。我說,為慎重起見,最好再化驗一下餐后2小時血糖!盎灢欢际强崭钩檠獑?我化驗前特意餓著肚子的。難道餐后血糖與空腹血糖還有什么區(qū)別?”張經理滿臉不解!笆堑,有區(qū)別。”我十分肯定地答道。
張經理餐后2小時血糖結果為13.6 mmol/L,我明確告訴他已患了糖尿病。張先生聽罷一臉茫然。我告訴他,在糖尿病的早期,胰島D細胞分泌功能輕度受損時,胰島素的基礎分泌尚能控制空腹狀態(tài)下的血糖,故空腹血糖正常:而進餐后由于血糖迅速升高,對胰島素的需求增加,此時由于胰島儲備功能下降,胰島素分泌不足,故餐后血糖往往偏高。正常人餐后2小時<7.8 mmol/L,若餐后2小時血糖>11.1 mmol/L可確診為糖尿病,當病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時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間稱為糖耐量低減,此時機體處于糖代謝紊亂的代償性階段,也即由糖耐量正常向糖尿病發(fā)展的過渡階段。如不引起重視,導致胰島素抵抗及胰島素分泌缺陷,餐后高血糖可進一步加重,促進了由糖耐量低減向2型糖尿病的轉化。在糖耐量低減人群中,每年有5%~10%的人發(fā)展為2型糖尿的治療病。如果人們不重視餐后血糖的檢測,則可能使糖耐量低減人群和早期糖尿病人被漏診。一般說來,當出現(xiàn)空腹血糖升高時胰島β細胞功能已下降50%餐后血糖升高較空腹血糖更為敏感,其異常比至腹血糖異常要早3~5年。換句話說,可使糖尿病診斷提前3~5年,為早期治療爭取時間,對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餐后高血糖是慢性并發(fā)癥的幕后兇手
3年前,李老師查出糖尿病,此后一直堅持用藥,其間多次查空腹血糖均大致正常,偶爾查過兩次餐后血糖都偏高,考慮與進餐量過多有關,故也沒引起太多重視。不過近半年來,李老師老覺著手腳麻木,看條西模糊,尿蛋白化驗呈陽性,通過翻閱有關書籍,才知道這些都屬于糖尿病的慢性并發(fā)癥。他自我感覺糖尿病控制得還算不錯,對出現(xiàn)這種結果感到大惑不解。
我告訴他:“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要求全天候,無論空腹血糖還是餐后血糖均需控制良好。一天當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餐后(指進餐后4~6小時內)狀態(tài),餐后血糖對全天的平均血糖影響更大,一般說來,餐后血糖比空腹狀態(tài)下要高一些,但不能超出太多,餐后2小時正常不超過7.8mmo1/L,餐后2小時血糖經常超過11.1mmol將會導致許多并發(fā)癥,諸如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心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等。因此,僅僅使空愎血糖控制滿意還不夠,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水平,這樣才會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查餐后血糖與查空腹血糖不同。它不影響早晨正常進餐及用藥,不會因到醫(yī)院抽血延誤早餐而造成血糖的波動,餐后血糖能更準確地反映病人血糖控制的真實水平,是反映病人進餐量及用藥量是否合適的重要指標,是藥物調整的重要依據(jù)。
控制餐后高血糖可采取以下幾點措施:在飲食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少食多餐;進餐時細嚼慢咽,延長進餐時間;多選擇富含植物纖維的食物:必要時可選擇延緩消化吸收的降糖藥物(如拜糖平)。另外,快速、短效的促胰島素分泌劑(如諾和龍)對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也很好。
餐后血糖的控制與空腹血糖的控制一樣重要,不能厚此薄彼,無論是血糖監(jiān)測還是血糖控制均應是全天候的,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處于正;蚪咏K,才算真正滿意的血糖控制。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空腹<6.1mmol/L,餐后1小時≤8.3 mmol/L,餐后2小時≤7.2mmol/L,餐后3小時≤6.1mmol/L,全日無低血糖發(fā)生。較好血糖控制水平:空腹≤7.2 mmol兒,餐后1小時≤10.0 mmol/L,餐后2小時<8.3 mmol/L,餐后3小時≤7.2 mmol/L,全日無低血糖發(fā)生。 |
|
|
|